首页 > > 我在抗日卖军火

第952章 发展规划(四)(1/2)

目录

1928 年冬,为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,绥远省政府以工代赈兴修民生渠,计划从黄河引水至归绥东部,因赈款不足,又向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贷借 200 万元补充经费。

1931 年,为加快工程进度,阎锡山调动驻绥部队 4000 余名官兵参与施工,官兵与民工共同奋战,历时三年终于建成。

民生渠全渠长 195 华里,设有进水闸、分水闸 10 余座,可灌溉田地 2.5 万余顷,每年产粮 250 余万担,成为河套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灌溉渠,沿线兴起数十个村庄,移民纷纷在此定居垦殖。

此外,在王文景主管绥远屯垦区水利期间(1934-1937 年),还勘测、设计并组织施工,开挖了川惠、华惠两条干渠,延伸灌溉范围至河套西部;在永济渠上改建百川渠(原新华渠)、西乐渠(原乐善堂渠),优化渠系布局。

在黄济渠上游开挖义惠渠、安惠渠,新增灌溉面积数万亩。同时,王文景结合当地传统埽工打坝经验,创新采用红柳、黄茨(当地耐旱灌木)与泥土混合筑闸,创建 “草闸工程”,先在永济渠、杨家河试建,因成本低、抗水流冲击能力强,随后在各渠道普遍推广,大幅降低了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,也提升了渠道的通水效率。

工业发展是阎锡山推动两地经济近代化的核心抓手,其思路是 “依托资源、兵工带动、民生为本”。山西凭借丰富的煤炭、铁矿资源,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。

1917 年,阎锡山在太原创办山西兵工厂(后改称太原兵工厂),初期以生产武器弹药为主,随着规模扩大,逐步拓展至民用机械制造领域,工厂内设机器厂、炼钢厂、火药厂等多个分厂,不仅能生产步枪、火炮,还能制造机床、发电机、纺织机等民用设备。

兵工厂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兴起:为解决能源问题,政府在太原西山开办煤矿,修建铁路支线连接兵工厂,保障煤炭供应;为生产钢铁,在阳泉设立炼铁厂,利用当地铁矿资源冶炼生铁。

同时,太原周边涌现出一批配套小工厂,如生产机床配件的机械厂、加工煤炭的炼焦厂、制造水泥的建材厂,形成了以兵工为核心的工业集群。

除重工业外,阎锡山还注重发展轻工业以满足民生需求,1919 年创办山西火柴局,利用晋南的硫磺、硝石资源生产火柴,因质量稳定、价格低廉,迅速占据华北市场,年产量最高达 30 万箱。

1921 年创办太原平民工厂,下设纺织、针织、制鞋等车间,生产棉布、毛巾、袜子等日用品,产品不仅供应山西,还销往绥远、陕西等地。

为解决工业原料与产品运输问题,阎锡山力主修建同蒲铁路,1933 年全线通车后,将大同的煤炭、阳泉的铁矿、晋南的棉花通过铁路运往太原,再将工业产品运往各地,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工业的发展,至 1936 年,太原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,山西工业产值在全国各省中位居前列。

绥远的工业发展则依托农业与畜牧业资源,以初级加工为主,服务本地需求。在包头,政府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,创办包头制粉厂,引进德国先进制粉设备,日加工小麦 50 吨,生产的面粉不仅供应绥远各地,还通过铁路运往蒙古地区。

同时,依托绥远发达的畜牧业,在归绥(今呼和浩特)创办毛纺厂,利用羊毛生产粗毛呢、毛毯、毛线等产品,虽规模不大,但填补了绥远毛纺工业的空白。

此外,为配合垦殖与军事需求,政府在归绥设立小型机械厂,修理农具(如犁、播种机)与军用器械,在包头设立制革厂,加工牛皮、羊皮,生产皮靴、皮箱等,这些工业企业虽技术水平不高、规模有限,但初步构建了绥远的工业体系,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梦回修仙路 青云仕途 给星际一点小小的恐怖震撼 你惹他干嘛,他连昆仑都敢踏平 联盟:选出艾希,Rita坏掉了 四合院:一个都不能少 两个挂比不得不说的故事 憨憨女郎的躺平日常 修仙:手握仙府也得从头开始 道德绑架?笑死,我根本没有好吗